
一片廣大沙洲及一棟竹高寮,訴說著一個故事的開始?
要用文字將外傘頂洲美好的景物寫出來,
實在是很大的挑戰,一向坐船不暈車的我,
竟然敗給了小小的竹筏暈船了,或許是自己不自量力,
但也要試試把腦袋敲一敲儘量把功力拿出來。
停留了一個星期才把相片一一拿出看,還好不暈了,
記憶裡的外傘頂洲除了荒蕪外還是荒蕪,
但在整理相片時,似乎所有感動與場景都回到記憶來,
像是倒帶的影片感覺到很抽象,
外傘頂洲像是炎熱的沙漠(沙灘)、一堆廢棄的竹筏,
孤寂的燈塔、散落的蚵貝、死不閤眼的沙蟹...即將淹沒的腳印,
全都從相片中跳脫出來,想分享的相片很多,
寫得出來的卻很少,就把心情留在外傘頂洲吧。
外傘頂洲,又稱外傘頂沙洲、外傘頂汕,是台灣沿海最大的沙洲,
現存面積約100餘公頃,因形狀似傘得名。
行政劃分上屬雲林縣口湖鄉,不過如今絕大部份位於嘉義縣東石鄉外海約10餘公里處,
主要由濁水溪的泥沙沖積而成,是雲嘉南濱海國家風景區的景點之一。
而據曾任塭港堆燈塔守望員近40年的蔡福裕描述,1960年代,
外傘頂洲曾住居逾千人,用茅草、竹子搭建的上百戶簡易房舍自成聚落,
連雜貨店、藥鋪俱全,居民普遍仰賴捕魚、養蚵維生,自給自足,
人丁興盛的景象,就像座與世隔絕的海上島國。
外傘頂洲-強勁的風飛沙造出一座座約2、3層樓高的小山尚能蓄水;
從層層交錯的山谷底部隨手挖掘,沁涼甘甜的淡水立刻湧出。
20多年後,洲上堆疊成峰的沙丘,經數次颱風侵襲,
與沙洲流失、漂移作用,逐漸夷成平地,
居民到處挖掘也找不到淡水飲用,只有陸續遷離。
午餐:船上享用蚵仔風味餐。
外傘頂洲海上之旅,可品嚐野生的鮮蚵、現撈魚、蝦、貝、蟹…等,
還可以把自己完全投入西海岸最美無人沙洲上。
出發時正好中午時分,我們在船上饗用午餐,
各式的蚵仔料理:蚵仔米粉、蒸鮮蚵、炸蚵捲、薑絲蛤仔湯等佳餚,
早已擄獲了所有人的心。
外傘頂洲為台灣沿海最大的沙洲,行政區域屬雲林縣口湖鄉,
目前位於嘉義縣東石鄉外海10餘里處。經過一個多小時的航程,
觀光竹笩終於抵達「移動的國土」-外傘頂洲。
剛踏上這塊漂浮的國土-外傘頂洲,感覺有些像荒蕪的沙漠般,
一眼望去,除了旅客外什麼都沒有。
孤寂的燈塔、散落的蚵貝、死不閤眼的沙蟹,即將淹沒的腳印…..
對於被廢棄的聚落感到無比的好奇,踩在荒蕪的土地上,
很難想像當時是一塊非常熱鬧繁華的聚落。
這片沙洲上有一棟掛著雲林縣門排號碼的竹高寮,
退潮時則佇立在沙洲上,漲潮時則孤立海中,
聽說屋主,二、三十年來都住在沙洲上,
只要老人家一回陸地上就會生病,因此便一直住在這寮子上,
直到有一年颱風將所蓋的寮子吹毀了,
才搬回陸上居住,聽完了真令人驚奇。
我們沿著赤熱的沙洲走,爬上竹高厝,內部擺放著簡單的家具,
側邊還擺有許多水桶供儲水使用。
一片廣大沙洲及一棟竹子蓋的寮子,敍述著外傘頂洲的故事。
(經過的導遊的轉述,屋主早已經遷移外傘頂洲,
偶爾才會回來這裡,能夠見到老先生真是難得啊!)
每一個場景及角落都隨著歲月一分一秒消失,想不到這裡曾是一個部落,
移動的沙洲,人們也逐漸遠離這個地方,心裡難免有些不勝唏噓的感覺!
有機會親臨外傘頂洲,也算是一種難得的經驗及缘份,
因為下次再訪之時,不知外傘頂洲是否仍存在?還是消失了?
或許這裡是我們這一輩子唯一一次踏上的土地(外傘頂洲),
無論未來是如何變化,我都會牢牢地記得此時此景。
我們在外傘頂洲上,大家正忙著挖野生蛤、導遊利用工具耙文蛤、
小朋友追逐沙蟹形成一幅有趣的畫面。
有風時吹出成沙子的紋路,有海水時造成的紋路,有些是螃蟹留下的痕跡。
西岸沙灘上蓋了一座燈塔,放眼則是汪洋一片的台灣海峽,
海水所帶來的漂流物,以及被風所堆積一畝畝的沙丘,無所不有,
我們帶著好奇的心情,在這裡玩上了一個下午。
當地人拿著特殊工具刮著沙灘(約表面下5公分),原來是在找躲在沙下的文蛤,
因為只要刮到有阻礙,很有可能就是文蛤。
船東算準潮汐搶灘漂浮的沙洲,探望居住47年傳奇人物(一對老夫婦),
觀賞追逐角眼沙蟹、耙文蛤、及各種貝殼類…漫步海天一色的沙灘上。